探访桑蚕世界,解锁非遗密码——校工会成功举办福州大学“福小娃”周末体验营之桑蚕丝语活动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月21日,由校工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承办的福州大学“福小娃”周末体验营之桑蚕丝语活动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福清相思岭创客农场顺利开展。来自我校各部门、各学院的20多位教职工带着他们的“福小娃”参加了此次研学体验活动,共同了解蚕桑文化的基本知识,感受“罗敷喜桑蚕,采桑城南隅”之优美意境,体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田园牧歌。
驱车一小时达到基地。“福小娃”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桑园,学习正确挑选不同成长状态的桑叶去喂养不同龄期的蚕宝宝。我们还了解到,桑园里拥有三种不同的桑树品种,台湾长果桑是全世界最甜的桑葚,还有营养美味的无籽大果桑,世界上最长寿的韩国白果桑。随后,大家进入桑园开始采桑葚。和煦的春风中,郁郁葱葱的桑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姹紫嫣红的桑葚果,显得额外吸引人。“福小娃”们迫不及待地冲进桑园,感受古人栽桑采果的乐趣。采摘结束,满载而归的孩子们额头挂着辛勤的汗珠,嘴角挂着开心的笑容,互相分享着劳动的果实。
“福小娃”们本次体验的第二站来到基地“蚕务学堂”。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蚕宝宝催青孵化、蜕皮成长、吐丝结茧、破茧成蛾的一生。孩子们认真聆听,不仅学习了蚕宝宝生长的自然规律,掌握了桑蚕养殖方法,更感受到了桑蚕神奇的蜕变历程和重生的艰辛,从而感受生命的力量,领悟桑蚕永不言弃的精神。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孩子都亲手制作了一把纯手工蚕丝扇,体验蚕蛹“抽丝剥茧”的过程,体悟古人智慧,感受传统手工非遗文化的魅力。孩子们将蚕茧放在热水中,小心翼翼地挑出蚕丝,耐心地持续转动扇柄,将蚕丝均匀缠绕在扇面框架上,直至形成平整光洁的扇面,再用贝壳等装饰扇面、珍珠装饰扇边。近一个小时的制作,他们沉浸其中,古老的蚕桑文化跃于指尖,藏于心间。活动结束后,“福小娃”们不仅拥有了一把亲手制作、意义非常的蚕丝扇,每人还领养了一盒蚕宝宝。
午餐后,劳动体验教育持续进行。大家来到基地西区的农场体验制作桑葚果醋饮料和桑面,先学习了解桑葚、桑叶的食用及营养价值,再动手制作。当孩子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杯杯冰爽酸甜、风味宜人的桑葚果醋饮料递到父母的手里的时候,家长们的心里一定不止“八分甜”。桑面以桑叶汁混合面粉为原料,揉面团、压面条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铆足了劲儿,家长们也纷纷上前帮忙,每个制作台前呈现出一幅幅亲子协作的温馨画面。最后,大家满载着劳动的成果——桑葚果、蚕丝扇、桑叶面,结束了一天的劳动体验活动。
研于思,学于识。本次研学体验活动,不仅让“福小娃”们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桑蚕文化,增强了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的“福小娃”周末体验营研学活动吧!